陆游留下9000多首诗,那么诗圣杜甫一生真得只写了1000多首诗吗?

陆游留下9000多首诗,那么诗圣杜甫一生真得只写了1000多首诗吗?

三、这篇文章记载了杜甫前半生诗文的数量

关于唐朝某个诗人一生写了多少首诗,应该是千古之谜了,无法考据,但是杜甫有一篇文章可以作为旁证。

杜甫在公元751年,通过投延恩匦(类似于总经理意见箱)的方式进献《三大礼赋》,获得了参加集贤院考试的机会,考试通过后成为预备官员,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期。为了早一点得到实职,杜甫又在天宝十三年(754)进献了另外三篇赋,其中一篇是《雕赋》,同时杜甫还写了一篇《进<雕赋>表》。

在这篇表中,杜甫先是对自己的家世做了介绍: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,修文于中宗之朝,高视于藏书之府,天下学士到如今而师之”。然后讲了自己目前的困顿,“衣不盖体,尝寄食于人,奔走不暇”。最后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求职的愿望:“安敢望仕进乎?”

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地方值得特别记住,第一是杜甫提到了“沉郁顿挫”,这个词成为后人评价杜甫诗作最常用的四个字。第二杜甫说自己“自七岁所缀诗笔,向四十载矣,约千有余篇。”

当年杜甫已经42岁,按照自己的说法“四十载矣,约千有余篇”,这里千余篇应该不仅仅是诗,可见杜甫并不算是一个高产的诗人。这个时代正是唐朝的盛世,第二年就发生了著名的“安史之乱”,杜甫大量的优秀作品产生在这篇文章之后。

四、杜甫一生写了多少首诗?

杜甫在《进<雕赋>表》写成16年后的770年去世,前42年只写了诗文1000余篇,后16年写了多少呢?

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杜甫到达夔州(奉节)。由于受到朋友的照顾,杜甫得以在此安养生息了两年。这两年的时间,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, 作诗四百三十多首,占了目前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。看来求仕与漂泊对于产量还是有负面的影响。大历三年(768),杜甫思乡心切离开了生活了两年的夔州,没想到又陷入了漂泊困顿之中,甚至在大历五年(770年)行到耒阳时,几天没吃到东西。因为战乱杜甫最终也没有回到故乡,这一年的冬天,杜甫逝世于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,终年59岁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四十多年后,杜甫的孙子“嗣业,自耒阳迁甫之柩,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。”

二百多年后,北宋的王洙收集了杜甫诗1405篇,编为18卷,题为《杜工部集》,据说加上后人收集的杜甫诗,目前传世大约有1500多首。至于杜甫一生写了多少诗,谁也不清楚,但老街感觉杜甫可能更注重质量而非产量。另外古人对于自己不满意的诗往往会束之高阁,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毁掉,因此我觉得杜甫流传下来的这些诗作,至少是占了其数量的绝大部分。

结语

清代赵翼有一首《题遗山诗》纪念金朝诗人元好问:身阅兴亡浩劫空,两朝文献一衰翁。无官未害餐周粟,有史深愁失楚弓。行殿幽兰悲夜火,故都乔木泣秋风。国家不幸诗家幸,赋到沧桑句便工。

这首诗用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很合适,如本文说到的杜甫、宋朝的宋徽宗、五代的李煜、战国的屈原。杜甫最好的诗就产生在“国家不幸”的时代,虽然“赋到沧桑句便工”、“晚节渐于诗律细”,但好的诗人未必一定是高产量的诗人。杜甫可能是因为生活所困或者太注重质量,他似乎不是陆游、杨万里那种天天出作品的人。

老街自己十年间也杂七杂八写了1000余首,比较空闲时写得很多,忙的时候一个月也写不了几首。所以说乾隆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日理万机之间还能每天至少写一首诗,不要看质量如何,这份执着就令人佩服,何况能有几个人读过乾隆十分之一的作品呢?我们本没有资格嘲笑这样一个诗人。

老街此文道听途说,一家之言,切莫当真!

@老街味道

用唐诗三百首解读杜甫《春夜喜雨》花重锦官城的 重 到底什么意思

学习诗词不仅仅是多读书,还要知道读什么书 按照什么顺序读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手记

为什么打开相机的时候会黑屏?
探索网站域名对SEO优化的影响:关键点与应对策略
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